教育_職場,  觀點

教養的界線

周末回家跟小姪女相處了整整三天,第一次成功單挑她。

一歲九個月的小姪女,小她姐姐一歲,最近個性越來越刁鑽、貌似提早進入了傳說中2-3歲豬狗嫌的年紀,會簡單說2-3字的話,但最常說的是:「不要!」如果不開心會直接躺在地上耍賴,甚至打人或咬人;哥哥嫂嫂都覺得很無奈,因為以前她姐姐的狀況很輕微,不知道為什麼到妹妹就呈現完全不同的風格。這次回家仔細觀察她,發現因為她爸媽無暇也管不太動她,而兩邊照顧的阿公阿嬤們不是寵溺縱容、就是當作沒看到,有時還會拿愛的小手打她或威嚇她,但她的失控行為依然越演越烈。

禮拜五默默觀察小姪女的模式,大概知道她在什麼情況下是合理表達情緒、又什麼情況下是故意發洩來示威。這個年紀的小孩因為逐漸發展出自主能力,開始模仿大人、想要自主嘗試很多事物,但卻因為語言有限、無法妥善表達想法,在這樣的挫折感下,就會選擇用激進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希望能盡量引導她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但如果她故意示威例如躺地上哭鬧、打人或摔東西,這就超出我的底線(或說原則)

禮拜六傍晚要出門溜滑梯前,原本已經說好要幫她穿涼鞋,但她突然很堅持要穿布鞋, 跟她解釋因為沒有襪子、暫時只能穿涼鞋,她就不爽了,發著脾氣把布鞋用力亂丟在地上,有一隻丟到我爸身上,這位阿公卻一邊討好:「好~好~幫妳穿布鞋~不穿襪子也沒關係啦~」(但那樣腳會磨傷) 當下我的理智線馬上斷裂,非常生氣把她架開來、壓制住,要她跟我爸說對不起並且自己把布鞋撿起來。小姪女發現苗頭不對、馬上躺在地上大哭,我在盛怒中打了她屁股兩下,想說有尿布的保護、嚇唬她但不會讓她痛,但她馬上哭得更厲害,而我爸馬上在旁邊制止我並把小姪女抱走、碎念我:「小孩就這樣啊!妳跟她認真做什麼!很沒耐心欸!虐童保姆就是像妳這樣!就讓她穿布鞋不會怎樣嘛!來,阿公幫妳穿布鞋、小姑姑最壞了,我們不要理她。」

我想想,我的情緒確實失控,那樣兇、她可能會被我的音量嚇到,而且我幹嘛打她?就算她不痛、這完全也是不恰當的示範:原來一不合意就可以伸手打人?加上我爸這個教養豬隊友在旁邊,根本無法進行教育;我走去廚房冷靜一下,而小姪女達到目的、被阿公安撫好後,馬上問「姑姑咧」、「姑姑咧」,然後跑來廚房牽我的手、要我一起出門陪她溜滑梯。

到了晚上,當我在廚房收拾、我爸陪小姪女時,突然聽到我爸一聲驚呼,我走過去就看到她擺出不爽的臉、伸手用力打了她阿公一下。這時我馬上沉下臉,用音量正常但語氣嚴厲地說:「不可以打人。」走過去,單獨把她拖到浴室。(真的是用拖的、她一邊掙扎抵抗)

我打開浴室燈並關上門,坐在地上、眼睛跟她同高地直視著她的眼睛、放慢速度跟她說:
「妳這樣打人不對,阿公會痛痛,知道嗎?」
『知道』
「以後妳用說的,不要打人,可以嗎?」
『可以』
「那我們出去,跟阿公說對不起,好不好?」
『好』
出去後找到阿公,她看起來很有誠意地跟阿公說:「對補吉~~」

但這完全只是前哨之戰,我突然明白:她其實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能夠大概分辨大人的意思,甚至能夠接受簡單的指令。但也馬上檢討我自己:用拖的手法太暴力、也蔑視小孩人格,我感覺心有餘悸,當一個成人要對小孩施加暴力、當一個強勢面對弱勢,即使心裡原本有一條線,也會在理性與邏輯完全無法抗衡焦慮與憤怒下、不費吹灰之力就跨越到自己當下無法把握的失控裡。所以,在教養之前除了設定目標跟底限,也一定要事先想好每一個步驟,確保自己是在進行計畫中的內容、而不是隨機地發洩情緒。

正式的戰爭在15分鐘後再度展開,她在阿公不順她意的時候、再度鬧脾氣將她的水壺用力摔到地上。這一次,帶離現場的方式我選擇用抱的、把她抱到浴室,她一邊哭鬧想要引起阿公阿嬤的注意,但我一樣打開了浴室的燈,然後把浴室門關上。我依然坐在地上跟她差不多高度,開始這回合的對話。

「妳這樣丟水壺不對,水壺會痛痛,知道嗎?」
『知道』
「以後妳用說的,不可以丟,好不好?」
『不要』
「可是妳這樣水壺會痛痛,妳不可以這樣丟它,好不好?」
『不要』
「如果妳以後還要丟,那我們就不出去了,妳在這裡罰站。」

聽到不能出去還要罰站,她開始大哭、想引起阿公阿嬤的注意力,這時候我爸在外面大喊:(不要這樣齁,小孩不懂,沒必要這樣……)彷彿是回應我爸的呼喊,她越哭越大聲。因為浴室門鎖上了,我得以不受我爸的干擾,我用台語請他離開,再繼續回來跟小姪女對話。
「沒關係,我等妳哭完」
她哭不到2分鐘,發現哭沒有幫助,開始慢慢收起眼淚。
「姑姑讓妳在這裡罰站,是因為妳剛才亂丟水壺,這樣水壺真的會痛痛」
她點點頭,不哭了。
「妳不喜歡罰站,是不是?」
『是』
「妳也不喜歡痛痛,是不是?」
『是』
「妳不喜歡痛痛,那水壺會喜歡痛痛嗎?」
她搖搖頭。
「那妳不要再丟水壺了,可以嗎?」」
『可以』
「好,那我們出去,跟水壺說對不起,好不好?」
『好』

然而真的出去了,她一扭頭就想往阿公阿嬤那裡跑,於是我再問她:
「剛剛妳答應姑姑了,妳要跟水壺說對不起,不說的話我們要回去罰站」
『不要!!』
看到阿公阿嬤近在眼前,她說不要說得特別大聲。我立刻又把她抱回浴室,同樣的步驟、同樣的對白、同樣的哭鬧、同樣語氣平緩地說:「我等妳哭完。」直到三進三出浴室,那畢竟不是舒適的環境,她流了一身汗、我也是。我乾脆把當事水壺帶進浴室,說明等她跟水壺說對不起、我們才出去。其實我心裡很害怕:要是她真的硬骨氣、堅持不要,難道我今晚要陪她睡浴室?該不會這就是育兒的代價?我不想睡浴室啊!!就在我內心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時候,她終於軟化了態度、不哭也不鬧,字正腔圓地跟水壺說:『對不起。』

短短20分鐘的時間、對汗流浹背的我來說卻漫長如一日,得時刻謹慎注意自己的態度、又要讓小孩覺得不過份害怕,雖然是我第一次單挑她成功,但想到好習慣的建立至少需要10次以上,真的很辛苦。小孩其實完全聽得懂、也教得來,卻需要大人付出相當程度的時間與耐心才能收服。在這同時,還需要其他人不插手干涉,畢竟小孩很精明、總知道跟誰求救會有用。(其一,家長雙方或照顧者們的教養態度必須一致,否則根本沒用,小孩太會藉由自身的可愛來鑽漏洞了。其二,今天我是我爸的女兒,所以他不敢對我說什麼,但如果今天對象是跟我不熟的公公或婆婆,我還能不顧觀感、依照自己心意進行教養嗎?)

隔天我仍然跟小姪女玩得很開心,她只越線過一次,在同樣的處罰跟對話模式後、很快就停止並認錯,也不會選擇哭鬧(因為她知道我不買帳,那樣哭、她只是更辛苦,直接說出來或用手比劃就是最有效的溝通),而我爸也終於認同我的戰術,不再說什麼;但想到我回台北後、阿公阿嬤極大機率回復到從前對她的寵溺,我依然感到憂心、不知道我的紀律政策對她可以有效到何時。

想到我第一次出手的時候,被我爸指責教養方式,那大概是我離保姆心境最接近的一次。大人虐童當然不對,但假如處在照顧小孩的疲累與焦躁、面對小孩有限的語言能力跟無限的暴力行為下,還要接受家長的不管教或放任小孩不合理表達想法,這些教育外包對教育專業人士來說,恐怕就是種種精神的耗竭,而不幸在大眾運輸上或公共場合中遇到霸王型小孩的路人,更是無辜 ;別人在外面辛辛苦苦建立的原則、小孩回到家一秒鐘就能打破,教育的破洞,怎樣也補不起來

另一方面,當我對小姪女嚴厲了那麼多次,她卻不會對我反感、絲毫不記仇,依然把我當成她最親密的人之一。甜甜蜜蜜地跑來窩在我懷理對我撒嬌,伸長著小手向我喊『牽牽』、用著她柔嫩肥胖的小手緊緊纂著我的手指頭,興高采烈地拉著我這裡去那裡走。小孩就是這種毫無防備又忠心耿耿的可愛生物。

養小孩很辛苦,但聽到哥哥分享小孩好笑的事情還是會覺得,養小孩其實蠻幸福的(在沒有過大經濟壓力的情況下)。例如他說某天早上五點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醒來,在黑暗中感覺有股視線,定睛一看,發現小姪女坐在床上,她看到爸爸醒了,就遞一片尿布過來說:「換!」(原來在默默等待爸爸醒來幫自己換尿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