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熱愛的算式
早上Mibo來我房間叫我起床的時候,我會跟他說:「早安,很開心見到你。」他則是跟我說:「早安,媽媽,全新的一天開始啦。」
我意識到,他所謂的「全新的一天」,確實是字面上的意思;不過,這是對他來說,對於大人卻不一定是。
早上每當我睜開眼睛,腦中就會開始運轉:今天的天氣溫度、要做什麼事情、有什麼工作、要去什麼地方,一一在腦中盤算,接著身體很自然地開始行動;往往一件事情還沒做完,腦中就像有個導航一樣,繼續規劃、並為下一件事情做準備。計畫內的繁瑣事項,或是意外出現的突發狀況,都得根據經驗判斷處理,來讓應該在生活軌道上的每件事情,像行車一樣順暢進行。
大腦可以說幾乎沒有靜下來的時候。不只是思考今天的事情,還要計畫未來幾天的事情(例如食品、雜貨採買),有時候也會思考過去幾天的事情(俗稱內耗),甚至需要大量統整跟歸納的消耗。這是好事嗎? 有時候是,但是有時候相反。大腦在不斷勞動的狀況下,很容易過度疲累;有時候身體已經想安靜休息,大腦卻無法馬上冷卻關機,因而影響到睡眠品質。
我可以讓思考的這一切停下來嗎? 好像有機會,但必須要特別設定休息跟放鬆時間才行。
然而對小孩子來說,這件事簡直易如反掌,根本就是他們的內建設定。
他們的大腦裡,我認為根本沒有東西。
我的意思是,他們並沒有在想事情,也沒有在思考,就像……一罐透明清轍的空瓶、像一張輕飄飄的白紙,毫無痕跡也毫無重量,他們可以隨時添入任何東西,再隨時塗銷丟棄。
因為小孩子掌握訊息的方式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基本上活在當下,用五感去蒐知身邊與這個世界的一切;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是專一、全心全意地做,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但卻可以100%在實做的過程中,同時去享受所有。
非常神奇。
我跟Mibo每天經常一起散步,這是美國生活的日常,不管是公園的森林小徑、還是住家附近的樹林小徑。
走路是身體的運動,跟大腦無關,我們經常邊走路邊聊天,或是玩遊戲,例如棒打老虎雞吃蟲,或是猜東西、詞語接龍的遊戲,他樂此不疲。
我發現只要我不說停,只要我一直陪他玩,就算形式重複、就算遊戲相同,他也能一直玩下去;他專注其中,每一次都很好玩。就像溜滑梯、就像盪鞦韆,大人眼中看起來明明是一樣的運動軌跡,對小孩子來說卻是每一次都不一樣,他眼中看到的、感受到的,分明與大人不同。
那些細微的差異,詞語的變化、反應時間的快慢、環境或是氛圍的更迭,對他來說都是樂趣。
我其實蠻羨慕小孩子。大人想要的那些東西、層層疊疊,到最後因為邊際效應遞減,有多少可以真正帶來快樂?有的人以為是快樂,不過是對身心的戕害甚至成癮。
但小孩子要的,卻是沒有東西。他自己本身就是強大的媒介,能夠接收某種能量訊息,用他天生的方式,傳遞給自己、體會每一個瞬間的狂喜。他並不留戀,他轉瞬可以拋下、遺忘,因為他有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創造,他的想像力可以是一餿船、一架飛機,他瞬間就能到世界各地,那些風景宛如真的在他眼裡開展、沒有盡頭。
最近跟Mibo相處的時候,我開始偷偷學他。
忘記昨天、拋開未來,就單一地活在當下,跟他一起玩、跟他一起笑,什麼都不用思考。唉,其實也沒有,作為監護照顧者,我心裡還是有個最低限度是要在安全的範圍內。
但至少我有嘗試了。短暫幾秒借用了孩子的眼睛,窺見了一點點那個無限的世界,充滿了魅力。
宮崎駿在某些場館裡總是禁止大人拍照。因為大人太無聊了,總是要煩人地一再打斷孩子,好可愛—看這裡—笑一個—
我想起我跟Mibo在吉卜力公園的兒童遊樂區裡,因為不能拍照、我收起了手機跟單眼,跟他全心全意一起玩著,那些時刻是孩子給大人的禮物,稍縱即逝,大人卻從不明白有多珍貴。
如果一年有365天,聽起來很漫長,但如果像《博士熱愛的算式》那樣,一個人的一生,每天早上醒來都只有24小時,到了明天、就會忘記前一天發生的所有事情,這樣子、是不是就能比較容易把握住今天?
(本文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