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蜻蜓,  ,  觀點

《The Power of Habit》

本書台譯《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讀這本書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所舉的商業行銷、廣告範例,例如以前美國人不愛刷牙,士兵很容易蛀牙,牙膏也一直都賣不好,有個品牌後來在牙膏裡加入一種刷完後會涼涼的配方,然後改變廣告標語,於是讓消費者形成一種習慣:要刷牙後覺得涼涼的、舔起來好像沒有齒垢,這樣才是有刷牙刷乾淨的感覺,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之後,就會一再回購那個品牌的牙膏,讓該品牌銷量大增。

同裡也適用於洗髮精的泡沫,人們以為的習慣,不過是商人行銷時所推廣的一種手法。

這本書第一個想要說的重點在於,每個人的每一天,從睜開眼睛開始到晚上回家睡覺,其實大部分事情仰仗的都是他的習慣,而非經由思考得來的選擇。

第二個想要說的重點則是,如果習慣這麼重要,要如何去培養新習慣、或是改掉壞習慣,從而去改變生活上的決策。

人的習慣模式很簡單,就是: 提示→慣性行為→獎勵

書中舉的例子是:
下午三點半(提示)→去咖啡館買下午茶(慣性行為)→感到放鬆開心(獎勵)

但常常吃下午茶,久了會變胖,如果想改正這個習慣,提示跟獎勵是不能夠更改的,必須先觀察提示從何而生,思考尋求獎勵的目的是什麼、跟慣性行為的關連性,接著,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慣性行為替換成另一種無害的行為。

例如上面例子,感到放鬆開心其實也可以藉由跟同事聊天達成,所以就直接把去咖啡館買下午茶、改成去找同事,久了,就能夠重塑習慣。

但最初找出提示需要靠觀察跟筆記,可以透過五個方法來記錄跟統整:
你人在何處?
那時是幾點?
你當時的情緒狀態?
誰在旁邊?
衝動發生前的行為?

通常連續記錄三天,便可以找出共同點的規律。

一旦找出自己的習慣迴路,也就是已經找出驅使行為的獎勵、觸發行為的提示,
以及慣性行為本身之後,就可以開始改變這個行為。

只是作者更提出,如果要讓新的習慣長遠,人必須相信有改變的可能,但這改變往往得靠團體與社群的協助,靠大家幫忙,才有相信的力量。

若想減肥,先分析自己的習慣與行為模式,搞清楚每天到底為什麼得離開辦公桌出去吃點零食才會開心。然後找個人跟你一起散散步,在辦公室(而非咖啡館)聊八卦談是非,或參加以減重為主的互助團體,或多親近重視養生的人。

想要改變習慣,必須找到替代舊習的行為模式或習慣。
加入某個互助團體,跟著大家一起全新努力改掉舊習,成功的機率會大增。
再者,必須相信人會改變;而相信得靠他人幫忙,即便只是兩人的團體也沒關係。

下面依序是一些書摘,及相關的個人心得:

我們不該因為循規蹈矩或降低意外事故而得意忘形。
我們該為救人一命而慶幸。

這段在講述一個新的企業領導者,在上任後採取各種措施來降低工安傷害,讓該企業股價大漲,員工對自家公司的信任也大幅提高。其實我覺得先進國家的各種勞工政策,例如日本、德國,也是採取這樣的態度跟模式;雖然說會覺得他們一板一眼很煩,但如果他們的一板一眼,換來的是勞工的生命安全、人民的居住品質,這樣良好的工作習慣真的值得效仿。在一個國家、或一間企業當中,用隨便換來的方便或是便宜行事,永遠都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人命的代價。

幫助學生成功、增強意志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習慣成自然。

有的時候很能自制的人看起來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就能自制,但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讓自制變成一種自發行為。他們不需要用頭腦想,意志力自然就會發生。

身為一個自制能力極差的人,看到這段覺得臉超痛,有時候會想牽拖說是我天生意志力或是記性不好,事實上就是我的習慣很差而已。

一九九零年代星巴克大張旗鼓準備擴張的時候,主管已經體認到如果要成功,就必須營造一種喝一杯咖啡要四美元也很合理的環境。公司必須訓練員工,讓員工在遞拿鐵語與司康點心的時候,也能帶來一點愉悅的心情。因此,星巴克很早就開始研究怎麼樣能教導員工控制自己的情緒,讓他們嚴格自制,服務每一位客人的時候都能神采奕奕。

節錄這段還劃了重點,純粹覺得那句話就是整本書最經典好笑的地方,但環境畢竟也是經營成本的一環,所以…(好我不能再多說了)。

意志力研究人員陶德‧海瑟頓說:
「你學會強迫自己上健身房、開始做作業、吃沙拉不吃漢堡的時候,發生的其中一件事是你開始改變你的思考方式。參加者更能控制自己的衝動、學習如何讓自己不去注意誘惑。一旦進入意志力的軌道,腦袋就被訓練幫助你專注在目標上。」

為什麼孩子上鋼琴課或參加運動那麼重要,這跟培養優秀音樂家或五歲大的足球明星無關。你學習強迫自己練一個小時或跑十五圈的時候,就是在增加自我規範的力量。一個能在五歲時追著球跑十分鐘的孩子,六年級的時候能夠準時寫作業。

前幾年跟黑貓一起運動進行減重計畫,其實我們依循的也是建立習慣,不多去思考而是直接執行、並且在執行後給予獎勵,真的有效;最近黑貓學鋼琴一個月了,我則是在家自學,他每天固定都會練琴1小時、周末甚至更長時間,而我則是每天會練30分鐘,起先會覺得挫折或是不習慣,神奇的是,當習慣養成後,現在一天沒練琴、或是練習時間太短時,就會覺得哪裡怪怪的,而且每次練琴時、總覺得又比昨天練琴時多前進了一步,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好。

社會運動的發生不會是因為每個人突然都決定要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社會運動倚靠了社會模式,社會運動的開頭是友誼的習慣,然後又演變成社群的習慣,然後由新習慣支撐著社群的習慣,改變每位參與者的自我認知。

金恩牧師:「我們回到公車上的時候,必須用足夠的愛讓敵人變成朋友。我們現在必須從抗議走向和…抱著這個方向的努力,我們將能從陰暗荒涼的黑暗午夜,從人而非人的行為對待他人,走向光明燦爛的黎明,我們將走向自由與正義。」

這一段書中講述的篇幅很長,故事是從一位黑人女性因為種族歧視政策、導致她在公車上被逮捕入獄開始,途中獲得了該州黑人們的聲援、大家抵制搭公車,後來讓此政策被廢除,也讓黑人平等運動前進了很大一步,主要在講述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跟友誼習慣,對於社會運動來說是很重要的影響關鍵。我覺得也很適用於當與人立場不同時,要用怎麼樣的態度去對話。

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這樣寫:
「有些思想家認為人天生善良,有些思想家則認為是習慣造就人,
另外還有一些思想家認為是教養起了作用。」
他說習慣最為至高無上,不經思考發生的行為證明了我們最真實的自我
所以「如同培育種子前必須先整地一樣,如果要讓學子能夠明辨是非,
就必須事先預備好他們的心智習慣。」

習慣並非命運,一但知道方法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

相信的意願是成就改變信念最重要的要素,而創造那個信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習慣。

習慣讓我們能第一次做一件困難的事,但很快那件事就會越來越簡單,最後有了充分的練習後,就可以半機械式地做下去,或是幾乎不需要任何的意識。

其實以上可能一次節錄了太多經典句子,看起來太過雞湯,但這本書很值得一看的地方在於、他舉了很多商業範例或是實際故事,例如夢遊的人變殺人犯、還有家庭主婦變成賭徒的對比,讀起來很有趣;而且示範了實際操作的舉例、也淺顯易懂,對於觀念性的改革更是直擊人心,如果有想要嘗試稍微改變一下生活習慣、或想戒除某些習慣的人,很有一讀的價值,就算沒有想要做任何改變,單純來感受一下習慣的力量,也會產生新的觀點、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