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_職場,  觀點

我認識的天才們

第一個她,學習這件事情是她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她幾乎全科都在補習,連國文都是;但她跟其他人不同的是,補習對她來說不是被荼毒,而是享受。她喜歡把生活所有時間都花費在學習的事物上。只要她開口、幾乎全部是跟學習相關的事物,而她爸媽全部都會買單。

她的課餘樂趣是讀英文小說,平均一周讀1-2本,她曾說過,每周六下午補習班下課後,她的母親都會帶她去書店,買幾本她挑選的英文小說回家;只是三類的人多半對文學沒有太大興趣,一類的我因此跟她有了共同話題,每次見面她就趕快把她看完的小說塞給我,等著我讀完後跟她一起討論。下課時如果看她站在我教室門口在等我,我就知道,她手上的小說絕對特別精采。文學於我是日常,科學是驚嚇;但科學於她是日常,文學卻是她生活中的驚喜。

我從來沒看過她的筆記,因為她根本就不做筆記。多數人的求知方式,在讀書或生活上總是需要做筆記,將別人所說、進一步用自己的邏輯跟理解方式重新統整,並在這過程中幫助內化知識。但是,天才如她,看完資料之後,能夠很快理解重點,並在腦海中簡明扼要地條列一切,只要透過思考就可以自動排序,不需要透過眼手的協助。

– – –

第二個她,我們高中時初識,當時住在隔壁;有天晚上還不到一般人睡覺時間,路過她房間時,注意到房門沒關,但卻聽見電風扇運轉的聲音,我往裡一看,發現她一個人靜靜地坐在黑暗的房間當中,我嚇了一跳,但沒敢出聲說什麼。

隔天早上出門上學時,剛好遇見她,我隨口一問她昨晚是在靜坐嗎,她幽幽地說:「不是,想思考幾個數學問題。」我疑惑:「坐在黑暗中嗎?」她回答:「對啊,想一下就有答案了。」我心想:「天才的讀書方法果然跟凡人不一樣….如果是我坐在黑暗中,我只會睡著。」

直到大學後我們偶然變熟,慶生的時候,她演奏小提琴、我唱歌;記得那時候她跟我說,她學完小提琴跟中提琴覺得無聊了,想再學個新樂器,我感到難以置信:「妳學新東西的速度也太快了吧。」她突然很認真地跟我說:「其實,有時候我很羨慕其他人,他們能夠不知道怎樣學好一件事情,或者說,那種不知道該怎麼辦到一件事情、理解一件事情的那種感覺。我從來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

不幸的是,她當年是全國二、三類指考榜首;幸的是,她最後沒有繼續讀完某個熱門科系,現在從事的工作相關她喜歡的天文。但有時候我會想,如果她更早出國讀書、如果她不是身在台灣,如果台灣的社會風氣,是鼓勵每一個學生探索自我、發展潛能,那或許她可以更早投入她真正有興趣的專業。

最讓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有次跟她聊到彈鋼琴,她說每次練琴她最喜歡的是就是彈哈農,她可以一彈兩小時,什麼都不用想,非常快樂。這個思維很奇妙、也牴觸多數人,一般人覺得練音階很痛苦,根本無法思考或帶來任何樂趣,往往無法久練;但對她來說,練音階很純粹,能夠不用思考這件事竟是一種樂趣,讓她能夠願意承擔肌肉的拉伸之苦,或許天才的大腦一直都無法克制運動,也是一種疲累。(凡人沒有這種煩惱,只是身體勞累就可以擊垮。)

– – –

第三個他,其實跟第二個她的風格有點接近,不近人情的那種。他平時幾乎不用太認真聽課,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讀書。把課本看過一遍,晚上思考一下,就結束了。

他的罩門是奇異的連結,但卻不受心理壓力所干擾。有次聊天,我說我在大考前曾經失眠過一段時間,為此去看診、服用安眠藥一段時間後才改善睡眠障礙;他也有過類似經驗,有次他在考試的前一天沒睡好,隔天數學因此考砸,從此、只要隔天考數學,他前一晚就會失眠。他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指考數學的前一晚,他又失眠了,考完後心想:「糟糕,數學又要考砸了。」

我忍不住問他:「所以你數甲的分數是?」他想了兩秒後答覆:「97分。」

這個朋友有兩個幸運之處,一則幸運是三類的他,沒有報考生物;他聳聳肩:「這太好預防了,如果我考生物,一定會被家人親戚逼去唸某個熱門科系。可是我知道,那個科系我完全沒有興趣。」

二則幸運是,他讀的科系,就是他真正有興趣的專業,他畢業後從事的工作,也是讓他能夠發揮能力、並且熱愛的職涯。

– – –

大學時的我,曾經當過豪門家教。有次下課時跟家長討論到學生的未來計畫,當時電視上正在報導一位貝爾實驗室出身的天才台灣人;家長笑了笑評論道:「這個人,是天才沒錯,但卻是高智商低成就。我可不希望我小孩像他一樣。」

家長雙雙都是常春藤盟校畢業、社經地位也不凡,他們如此評論,的確有資格。

但在我回家的路上,卻不禁思考:人們眼中的天才,到底要怎樣才能讓人們滿意?

以前我沒有特別想過朋友怎麼樣,他們也就是跟我一起聊垃圾話、想做什麼就馬上出發的人。直到聽到這種評論,從此我對高智商的人特別感到同情。做什麼都會被挑剔,硬是被社會劃上標籤,有的人幸運走出標籤、有的人沒有,一輩子就陷在那裡了。

成就的定義是什麼?

坐領高薪?為人類世界帶來偉大貢獻?深具知名度與影響力?

我想起我的那些天才朋友們,那些選了社會期望的、選了自己期望的,那些快樂的、與那些不快樂的。有時候,我覺得這個世界對天才來說,並不公平,其實他們連追求的自由都不見得有,永遠都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與評論之下。明眼看著是吹捧,到了明天可能就是嘲諷。

尤其是在台灣社會。

其實無論是不是天才,如果可以,都不要追求樣板;不管是自己心中或別人假想,那可能都是泡沫。我心裡只有這麼一個解答。

下一篇:教育體制外的天才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

One Comment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