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遊記

為什麼要帶小孩出國玩

剛好看到有個影片在討論這件事情,但回應我覺得都很爛,乾脆自己來寫一篇。

目前帶小孩飛行經驗是:
1歲:台灣單程飛美國 (轉機一次,第一趟11小時、第二趟1小時)
2歲:美國國內線來回旅遊 (轉機一次,第一趟跟第二趟皆1個半小時 )
2歲半:美國-台灣來回旅遊 (直飛,12小時)
2歲8個月:美國-日本來回旅遊 (轉機一次,第一趟5小時、第二趟9小時 )

日本那次是因為所有費用都有金主 (aka阿公阿罵) 出錢,他們很想孫、但怕冷不想來美國+他們只愛日本,於是決定把他們二老商務艙的錢換成我們一家三口的旅費,所以就變成臨時決定衝了的家族旅行,結果超讚。

根據以上不算太弱的經驗,我覺得我應該有資格來回答這個題目!

– – –

原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帶什麼都記不得的小孩坐飛機出去玩?」

「因為大人想要出去/出國玩,大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旅遊想要體驗,不會因為這樣就丟包小孩(如果有幸有後援的話),即使家裡有新成員也願意多花錢/時間帶他們一起去,在安排行程上也會考量小孩做出妥協。」

其實帶小孩跟帶老人出國玩是差不多的,他們的行程很類似,這點非常有趣;只是老人畢竟是成年人,他們有苦痛會克制自己、不會當下唉出來,可能回國後才在親戚面前抱怨;小孩則是活在當下,現場就會毫無保留直接表達。

美國算是一個政治非常正確的育兒天堂(有時我覺得甚至是過度正確,他們超怕被當成對小孩不nice的人),在公共場所或是一般社區都很能感受到這點,例如我推個嬰兒車走在明明就超寬敞的人行道上,遠遠看到迎面有人/遛狗而來的人,他們往往會自己避讓去馬路或是對面人行道,把走路空間禮讓給嬰兒車;出外旅行,在機場或是坐飛機時,感受會更強烈。例如推嬰兒車/帶小孩排隊護照查驗時幾乎不需要等待、baby food/water可以直接過機場安檢 (這2點在台灣也是!! 台灣有慢慢在增進育兒友善,很棒),然後美國人帶嬰兒/小孩出行的人數非~常~多,上飛機時大家看到你的小孩通常都是微笑,下飛機時還會有人主動讚美你的小孩太棒了太可愛了;在飛機上小孩哭聲此起彼落,讓所有的家長都非常安心,就跟平常帶小孩在公園附近玩差不多氛圍。(他們當然不是喜歡小孩哭鬧聲,但是他們多數人真的都願意包容,也不會把自己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

但是,在亞洲/尤其日本,很明顯不是這樣,帶嬰兒出行的比例明顯下降,上飛機時可以感覺到某些乘客看到你小孩時那個冷漠眼神甚至是不友善的態度,下飛機時倒是看不到了,因為亞洲人通常都不顧秩序,才剛降落、熄安全帶燈就一窩蜂衝去走道上,要搶先下飛機(連出國的日本人也是這樣奔放,但回日本反而會乖乖的待在位子上排隊,非常神奇,是多不想回日本呢XDD)

– – –

我想表達的其實是,帶小孩出國這件事情根本沒什麼特別需要論述的,這就是生活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非天天在發生,可是對家長、對小孩來說都是某種回憶;在美國你問人家這種問題,根本就是超沒邊界感/管太多/住海邊喔,背後的冰山問題是:

會真心問這種問題的與質疑的人,他背後是什麼樣的文化,通常都是亞洲…(連演一下都不願意)。他不見得對小孩不友善,可是他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的影響也是來自一個對小孩不友善的環境,所以他理所當然覺得:欸小孩就應該關在家裡/就應該要乖乖的/小孩出門要不哭不鬧不要發出聲音/小孩不應該影響到別人不然就不要帶出門…下略一千字。

其實也算是在演繹自己的創傷。

– – –

回到帶小孩出國這件事。有多人論述說:基本上4歲以下的回憶,到成年後都會消失,所以在這個幼獸人的年齡階段帶他出國,根本是折磨、又沒有意義。

這個問題也很值得討論。

會問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很悲觀的人吧?我想反問:「人總有一天會死,所有回憶都會消失,難道就直接躺平嗎?人與人的關係不一定有辦法持續到永遠,總有分手/離別的那天,所以就不用創造回憶嗎?」決定每個人一生中累積與得到的幸福感,關鍵不是在於最終回憶是否消失,也並非人面臨離別或死去的那一天可以阻斷,而是「過程中曾經體會過的快樂」。

對父母來說,通常只有「現在」,對小孩來說也一樣。我們不會一整天想著:「喔,等小孩18歲之後一起去環遊世界吧!!」因為小孩很可愛呀,雖然多數時候照顧起來很累,但可愛起來的時候真的是沒有極限的可愛、稍縱即逝的可愛,每一天都非常珍貴。

出門/出國旅遊,本身就是令人期待的事情,如果可以帶自己小孩一起去,有個可愛的旅伴,不管是去已經去過的地方、還是沒有去過的地方,同樣都讓人期待。

為此,我們願意付出。我們願意幫小孩買一張幾乎同等大人票價的佔位機票(有的人很省、願意犧牲自己抱小孩在腿上,根本是神了),囤積大量貼紙書、新奇小玩具、帶黏土上飛機,一部電影都沒看,全程用生命陪玩;安排行程時一天只排一個景點,計程車坐到飽(抱歉了荷包君)、有時候中午還回飯店午睡,餐廳多數吃連鎖定食(再會了米其林 懷石料理),去超市都在買水果跟優格、才晚上七八點就像灰姑娘一樣趕回飯店幫小孩洗澡哄睡,就連晚上去泡湯都要輪流去,另一個人躲在房間角落滑手機兼顧(睡了的)小孩。

小孩成年後一定會忘記的回憶,我會記得;但其實每次旅行完,小孩也改變不少,他們可聰明了。每次回來就會嘰嘰喳喳不斷回憶著上次旅行的點點滴滴,例如去San Diego時經歷爆胎、租車公司換了一台tesla給我們,都經過半年了小孩還一直津津樂道。

人類的幼年期是最可愛的,尤其2-3歲這個階段;只有出門玩的時候,才會換不同場景大量拍照、合照,我覺得非常值得,每次玩回來看手機自動整理照片生成的影片,都覺得好感動。

這些是我們的回憶,我很榮幸可以跟小孩一起經歷。

(本文完)

– – –

題外話

比起台灣,日本對育兒還更不友善,在日本,老人才是金字塔最高的階層,跟美國完全相反;baby water無法過機場安檢要直接倒掉…我們在美國只要是帶兒童水壺,檢查完就直接放行,根本已經是常識。

然後日常不管到哪都會有壓力,住日本的友人就說育兒壓力很大:

電車上不能大聲說話、穿鞋子踩座位
不要摸地上的東西/果實/葉子
盡量不要摸植物/花
室內公共場合不能奔跑
溜滑梯不要倒著爬上去
電梯/電車要先下後上

除了最後一點在美國也是一樣以外,其他的根本違背人性啊……

或許有的台灣人去日本,還會自我檢討,覺得要融入他們文化、尊重他們,我心裡想:欸真的是不用,上一代那種對小孩的教條快拋掉吧,育兒友善這方面,台灣人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

(但台灣國內旅行真的是…不值得又貴,交通還不方便,整體來說我覺得在台灣走在路上的壓力跟路人沒有邊界感的問候,可能比在日本承受的育兒壓力還大,所以讓我選、我寧願接受日式挑戰,反正就繼續美式育兒放飛然後去日本玩,日本物價甚至比台灣有些城市還要便宜,把日幣換算成美金真的太可怕了www)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