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版泰式/印度香蕉煎餅
在台灣很常吃泰式料理,去泰北旅遊前,我一直懷抱著美好憧憬,期待品嘗道地的泰式料理,結果旅行數天,真正列入我喜愛名單的飲食回憶屈指可數;原來在台灣,煮出那些改良泰式風味的廚師都擁有一顆善良體貼的心,料理溫和、平易近人。在泰北的每一天,每次用餐時間都是大冒險,不論哪道菜的辣度都能輕易讓我崩潰、瘋狂灌水,看著隔壁桌的泰國人,神色自若地一口接一口用餐,真心佩服他們強健的味蕾。
鹹食可能被辣度干擾,甜點就沒有這種困擾;在距離清邁塔佩門約50公尺處,有一攤香蕉煎餅,泰文名字是:「โรตีมะตะบะ…ป้าเด」;我們每天晚餐後一定會特意散步經過此地,甚至晚餐還會提醒彼此不要吃太飽、為的就是回旅館前來採買飯後甜點,帶回房間追劇享用。我對逛夜市素來不感興趣,前兩天簡單走過一兩個著名市集後就意興闌珊,在清邁的夜晚休閒,我最喜歡吃香蕉煎餅、然後收看Netflix的《Love Destiny》(台譯:天生一對);可以初步認識古代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大城王朝 (約14-18世紀期間)的歷史,並一窺泰國古人的服裝樣式與生活模式,劇中女主角卡拉閣(Karagade) 在穿越之後的個性既有趣又可愛。
回到台灣後,繼續追劇很簡單,可是卻帶不回香蕉煎餅那令人難忘的滋味,很想念每晚在攤位排隊時,欣賞中東裝束的老闆娘,她那俐落甩餅、煎餅的時光。
做了一下功課,原來這是來自印度的小吃,roti/rotee有旋轉的意思,應該是指涉在製作過程中藉由甩餅這個動作,讓餅皮徹底變薄、甚至薄到接近透明的狀態。
香蕉煎餅攤很熱門,排隊購買的人總是多到讓人卻步;熟門熟路的顧客,知道先跟坐在右邊負責做餅的老闆娘點餐,接著在一旁耐心等候就可以了;期間常看到有人被看起來毫無排隊秩序的人潮嚇到而放棄,甚至有顧客失去耐心等候而跟旅伴大吵一架,我心裡覺得很惋惜,其實看老闆娘甩餅、一家人團隊合作地製作煎餅的過程非常療癒啊。回家後的我,決定來實驗重現這個甜點。
– – –
印度煎餅本身的材料是:中筋麵粉、雞蛋、糖、鹽、與適量的水,揉成麵糰後還需要給它時間讓它醒。我個人連做麵糰都懶惰,直接選擇用水餃皮代替。
懶人版香蕉煎餅
材料:
水餃皮 (一份使用一片)
香蕉 (切片狀)
砂糖 (適量)
巧克力醬 (依個人口味)
煉乳 (依個人口味)
步驟:
1. 將水餃皮擀平:越平越好、平到不能再平為止,最好接近透明,但不能破
2. 灑上一些砂糖
3. 在中心位置鋪上香蕉切片,注意不要太多
4. 先將兩側的皮往內折,包覆住香蕉
5. 再將上下的皮往內折,完整將香蕉包起來,此時整個餅呈現長方形
6. 鐵鍋/不鏽鋼鍋熱油後下鍋,煎至兩面金黃酥脆,注意油的份量要足夠
(用不沾鍋也可以,但是表皮酥脆的程度有限,如果煎到”恰恰”比較好吃)
7. 直的切一刀、橫的切兩刀,最後淋上巧克力醬、煉乳,完成
成品口味跟塔佩門版本有87%相像,彷彿又回到清邁的夜晚,甚至好像看見了圍著中東風頭巾的煎餅攤老闆娘在對我微笑的臉。味蕾儲存了某部份旅行的回憶,非常神奇。
這個懶人做法很簡單,最困難的步驟大概是擀皮的那一分鐘,水餃皮整個黑人問號、問我不包水餃在對它做什麼,的確是有些羞恥;至於唯一的缺點,水餃皮本身不大,一張皮做出來的香蕉煎餅可能不到幾口就會吃完,令人意猶未盡,建議一人份大概需要3-4張水餃皮做成的餅,最初做餅的時候就一次做足並煎完,吃起來會比較滿足。
調味的部分,上面版本是最經典的香蕉巧克力口味,但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或發揮創意去改變,例如用抹茶醬、草莓醬等,我個人沒有任何意見;如果想要嘗試鹹的版本,印象中有個起司加蛋的口味,就是在餅皮上塗抹蛋液、加上起司,同樣包折成長方餅狀後下去煎,最後再淋上煉乳,也是非常美味。
個人覺得鹹版本吃起來跟台式蛋餅有點相像,還是比較喜歡香蕉巧克力,尤其是加熱後的香蕉,甜度變得更加濃郁、別具風味,現在我都會趁包水餃的時候,預留8-10片水餃皮來做香蕉煎餅;在閒暇時刻自己做香蕉煎餅很好玩,推薦嘗試看看。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