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公車司機與乘客互相傷害的日常

在台北生活,搭公車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加上這一年來幹線公車的開通,不但轉乘有優惠、班次也密集,原本搭捷運再轉乘公車的我,也慢慢改為搭乘一班公車再轉乘幹線公車。

因為這樣,變得更常去有機會可以看到公車生態的一小部分,有時覺得很溫馨、有時覺得有些困惑,但有時就像今天最後要講述的事情令我納悶、感傷。

上車收費?下車收費?哪裡收費?

台北市公車的收費制度,在前後車門都有個小液晶螢幕,顯示上車刷卡、或是下車刷卡,根據兩段式收費、司機也會轉換燈號,因此乘客在上下車時只要自己看該燈號,就能了解付費時機;例如上車付費的狀況,就是在上車時走到司機旁的刷卡機刷卡或付費,如果是下車付費的狀況,就是在下車前走到司機旁的刷卡機刷卡或付費即可;但是從這幾年開始,由於在尖峰時刻乘客很多、有時不是那麼方便擠過車上人潮走去前門刷卡付費,為了乘客的方便也為了確實能收到車資,後門也開始陸續增設了刷卡機,所以收費制度沒有改變、但增設了後門的付費管道,這原本是對司機跟乘客的一種美意。

然而搭乘了幾次公車,我卻逐漸感受到這項制度對司機的不友善。

有時乘客在上車時或下車時,可能會忘記刷卡,原先這個狀況在原先固定是前門刷卡時,司機會注意到並提醒乘客,所以就能夠避免發生;然而,改成後門也能刷卡後,司機變成也要盯後門的狀況,要自己去確認乘客到底有沒有刷卡付款;假如是上車時沒有,可能就廣播一下,但如果是下車時沒有,通常乘客也走了、不太可能再去追他。

遇過幾個狀況是,乘客從後門上車時、可能沒搞清楚狀況或忘記了而沒刷卡付款,司機只好出聲提醒他,通常一次乘客就會趕快去刷,但也遇過司機講了好幾次,該乘客卻當作沒事一樣就坐著,司機也只好放棄、畢竟要專心繼續開車。如果我是司機,我一定會覺得很煩躁,有時真有幾次遇到的司機,口氣可能不是太好,我真心能夠體諒那樣的心境,因為這個制度可能方便了乘客,但卻可能害司機收不到車資、開車也必須分心。

還有幾次嚴峻的狀況是,有乘客下車後,司機可能無法確定對方有沒有付款,只好車停著、或是往前開一小段去追那個乘客、大聲問他:「先生/小姐,你有刷卡嗎?」在車上的我看到幾次這樣的情形,覺得司機真的很辛苦很可憐、乘客也很無辜,而路上行人或騎士更是有可能因為這樣而被嚇到。

最後要講述的,則是原先制度就已存在的問題。

每次搭公車都是提心吊膽的體驗

早在近十年前我還在台北唸書時,我其實很不喜歡搭台北市公車;路況不好、人多車更多,坐公車的時候如果遇到急煞車、還能勉強忍受,但每次剛上車、跟下車前,都是最驚險的時刻,要忙著拿卡出來刷、另一手還得抓緊扶手,公車隨時有可能來個急煞,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跌倒甚至飛出去。有次媽媽從中部來找我,一個路段不得以要搭公車,媽媽的膝蓋一向不好,讓我那段公車膽戰心驚,隨時都要扶好媽媽、即使有座位也要提醒她說抓好扶手。

尤其下公車時,那真是乘客最忙的時侯,要按下車鈴、拿卡準備刷卡、然後趕快走去車門準備下車;公車一向衝很快,加上台北市公車不是每個站牌都停車,有的路段站牌密集、或者上個路牌沒有人上下車,司機一下子突然就停車了,就得趕快衝去過去刷卡下車,有時候下車的人一多,最後一個要下車的人還在後門刷卡時、或者是乘客自己晚了一秒沒走到後門那預備,司機一個沒注意可能就把門關上了,這時只能焦急大喊:放我下車!

如果司機馬上就開門放人下車可能還是對乘客最好的情況了,有時候司機一關門就又馬上往前直衝入車陣,根本也不能再放人下車,乘客就只能鼻子摸摸再多坐一站後下車。

然而造成這種情況,司機難道就願意嗎?從這幾年開始,隨著智慧型手機的興盛、陸續有越來越多行動APP可以隨時看公車預測的到站時間,一分鐘、兩分鐘到站,非常方便;然而台北的交通情況有時非常擁擠,遇到尖峰時刻的塞車更是可怕,我常常在想:公車司機的壓力真的好大,得在那麼嚴峻的路況下注意車又要注意人、尤其路上跟車上的人都得看,我不曉得公車司機到底得一心用到多少才能時時這樣多工處理。

公車過站,到底是誰的錯?

某天當我搭公車、停靠在某一站時,有個老先生才剛腳步不穩地站起來、要走到後門刷卡,車門卻已經關上並往前繼續行駛了;老先生嚇了一大跳、大聲跟司機說:「要下車!」這時車門並沒有隨著老先生的怒喊而開,車上的氣氛凝結了一下,司機突然也大聲說:「你態度可不可以好一點?」老先生還是很生氣地回說:「年紀大了!」過了幾秒後司機在沉默中、還是開了車門讓他下車。

然而當車子繼續往前行駛,司機有點生氣地朝後說:「年紀大有什麼了不起?年紀大就可以態度這麼差嗎?你是在喊狗嗎?」

車上乘客原本都在做自己的事情,瞬間大家都抬起頭來、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去回應司機的憤怒,最後終究還是沒有人說什麼,也包含我。

老實說,做為公正第三人的我,並不覺得那位老先生有錯,因為他真的是腳不方便、行動比較慢,無法在第一時間就馬上刷卡下車,因此他可能很緊張、很焦急,口氣也跟著急了一些;但是司機卻也沒有錯,因為台北市公車的行駛節奏一向就是這麼快,大家分秒必爭,從來沒有司機需要等乘客、因為乘客也不會等司機。

然而司機最後的那句話,卻讓我覺得很難過;難過的是,其實公車的制度問題還有改善的空間,但一直以來卻要讓司機跟乘客共同承擔、互相指責,還有…互相傷害。

當我們在別的國家搭公車……

假如公車司機可以不用趕時間、每一站在公車停妥後,讓每位乘客安心下車,有充分時間確認後在關上車門繼續行駛,是不是對司機、對乘客來說,壓力都會比較小?為什麼司機被逼得如此緊張、每一站都得小心翼翼分神去注意?這樣真的對司機、對乘客、對用路人來說,比較安全嗎?當我們習慣用「方便」來審視一切,卻從未想過這些的代價是什麼,又或者、這些所謂的「便利性」、究竟是建立在誰的痛苦之上。

我想起有次在日本四國搭公車,多數日本公車在司機旁邊都有個收錢箱、同時兼具換零錢的功能;到了某一站,有個中年男性乘客要下車,公車停妥了,那名乘客慢條斯理地走到公車前門、從口袋拿出錢包,掏出一張紙鈔,放進換錢箱裡,卡拉卡拉地等待硬幣落完後,揀選出他要的零錢數量,再投入車資箱中,然後跟司機說了聲謝謝、司機也微笑跟他說謝謝,最後這個中年男性悠哉地下車了,車門關上後、車子繼續往前開。

又有一次我在德國波茲坦的公車亭等待公車時,看見一對老夫婦,老先生坐在輪椅上,當公車來時,老先生在後門等待,而老太太則是走到車門、請司機協助放無障礙鐵板讓老先生的輪椅可以上公車;司機不急不徐地下車放好了鐵板、並幫忙推老先生上公車,到這邊、一切都跟台灣公車的日常沒有什麼不同,但是接下來這一幕卻讓我印象深刻;老太太突然從她的手提袋中拿出了一片巧克力,是德國超市一般販售、7×18公分大小、價格約1–2歐元左右的片裝巧克力,老太太充滿感激地將巧克力交給司機跟他說非常謝謝幫忙,司機接下後、笑笑地說:不客氣。

當我們回到台灣搭公車

如果是在台灣、在台北市公車,我能看見這兩幕嗎?多半是公車還沒停妥車、乘客得趕忙收拾好東西、拿出悠遊卡,一手緊抓扶手、小心不要跌倒地搖搖晃晃地衝去車門刷卡準備下車,要是付現金時零錢不夠,慘了!可能是認賠直接丟個50元,甚至看過臉皮厚、或是司機趕時間不想為難彼此,乘客沒付款就下車了,司機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又或者是,聽過許多身障人士的抱怨:有些公車看到他們在候車亭上坐輪椅,有時根本視而不見、呼嘯而過,根本拒絕搭載他們;然而,要下車搬鐵板、幫忙推輪椅,這都是司機必須額外付出的心力跟勞動,這樣的服務在台灣並沒有額外的價值,甚至他們很多時候都必須趕時間、以避免影響績效,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又有誰願意去額外付出心力來服務乘客?

台南府城客運的副理郭旺松表示,市府每個月會編公車補助款給三家客運,但是前提是「不能誤點」,只要誤點超過30分鐘,那個月就會被扣 9000元,此外,公司內部也有規定,誤點班次多的話,會被記過處分,司機黃靖男雖獲得很多讚許,旦收到的投訴也不少,公司方面也很無奈。

2016年有則新聞,台南的這位司機:黃先生,人稱 「台南愛心司機」,他因為耐心等候老人及身障人士上下車而常誤點遭投訴,府城客運無奈給予「禁駛」處份。為免造成公司困擾,他只好遞辭。

想起日本公車乘客的慢條斯理、德國公車司機的不急不徐,他們一起工作、他們互相協助彼此的生活,並且互相感激對方;他們的日常除了便利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彼此的互信以及友善;再回來看到台灣這位自己辭職的公車司機,我感到很納悶:大眾運輸難道不是一個能夠充分顯現國家文明程度的指標嗎?

然而在台灣,公車司機與乘客的互相傷害,卻是我們的日常。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