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援與原生家庭
八月底搬離台北,決定先搬回老家,一來順便徹底搬一次先整理許多陳年舊物,二來之後的無後援生活必然會持續一段時間,希望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讓寶寶跟雙方長輩相處,讓她每天睜開眼睛看見的熟悉的人能多一些,於是就這樣開啟了三代同堂的生活。時光飛逝、不知不覺兩個多月就這樣過去了。
生小孩以來,一直在台北過著無後援小家庭生活,沒有送托嬰也沒有請保母,靠著黑貓在家工作+我全職,雖然累又崩潰,終究是撐過去了;跟長輩同住的這段時間,產生很多新的感觸跟體會,該怎麼說呢?以前在原生家庭裡當子女的角色,換到現在自己為人父母又重新回到原生家庭跟自己的父母一起養育小孩,角度截然不同。
有一個神隊友是一種幸運,養出神隊友的家庭更令人尊敬,反之就…悲劇。生活中有很多鳥事,長久來看都沒什麼,可是在育兒的疲累過程中,每天一點一滴累積起來,就足夠令人崩潰。
– – –
先來看一下粗估的戰力表,有時候人多真的不見得比較好…
台北無後援-合計170:黑貓(100)、我(70)
我娘家-合計160:黑貓(50)、我(50)、我媽(70)、我爸(10)、姪女(10) 、我哥(-30)
黑貓家/婆家-合計340:黑貓(90)、我(80)、貓媽(80)、貓爸(90)
– – –
原本計畫是兩邊輪流住兩周,讓長輩有空間稍作休息,畢竟他們都有年紀了;但很快我就發現,住娘家超不work,有人貢獻超低、甚至還有人是負分在扯後腿,偶爾周末回來的姪女那個10分是陪寶寶玩的正向效益,但是陪玩時一直咳嗽,之後聽到我哥跟我媽說是黴漿菌,我內心真的很崩潰。
黑貓問我:「在台北跟在娘家,哪個比較辛苦?」這真是個好問題。人多、不代表幫忙的人也多,團結真的不一定會力量多;當我日常忙得要死、自己肚子很餓,得先剪寶寶的飯菜,而寶寶在旁邊一直哭鬧想要我抱的時候,廚房的我媽大喊:「來端菜」,回頭卻看到我爸已經在沙發上滑手機2個小時,完全沒有要幫任何忙的化石模樣,當下真的很想買一支地質槌敲碎他。正因他無時無刻都在跟手機培養感情,寶寶根本不想給他抱,所以我連上廁所都得自己抱著寶寶去,一起共享該空間的芬芳。
如果自己一個人忙得要命,反而甘心認命,不會怨天尤人;但同樣一個屋簷下,有人忙碌、有人卻坐享其成啥也不做,反而讓人產生憤怒與不公的情緒;尤其是上述情境的延續:一片混亂地吃完午餐,到了洗碗時間,我還在幫寶寶洗手擦手換衣服,眼尾餘光看見我爸吃完就拍拍屁股回到他的沙發,留下我媽一個人收拾碗盤回到廚房洗碗,我的理智線每餐都要斷裂一次。(最令人火大的是,我不得不匆匆跑去洗碗時,我爸還會悠悠晃來廚房丟下一句:「妳把孩子顧好就好。」但我不洗碗的話就是我媽洗碗啊,這傢伙到底哪來的勇氣下這種指導棋?真的很想扁他。)
尤其在我家,黑貓的戰力也會嚴重下降,因為我家空間的限制,他只能待在三樓上班,我跟寶寶則是待在一樓玩、睡覺時間到二樓,所以基本上他很難上上下下及時搭把手;但在他家,我們生活空間都是在三樓,隨時有狀況他都可以成為即戰力。
– – –
在黑貓家,黑貓爸每當快到用餐時間,一定會主動出現陪寶寶玩,於是我跟黑貓就能悠閒備餐、甚至是好好吃飯;在他家,徹底貫徹了:我只要做好「照顧寶寶這一件事情」就足夠了。所有家事、生活用品採買、倒垃圾、洗衣打掃等,黑貓爸媽兩人已有妥善的分工,我們只要吃飯時間時出現,就有熱騰騰的飯菜可以吃,或是全家人一起出門外食(黑貓媽也會提前準備好寶寶的食物),甚至平日晚餐不開伙,黑貓爸每晚都會買晚餐回家,我們只要負責下午四點跟他點餐。
人性非常簡單,後來除非必要看醫生或是收拾行李的行程,但凡回我娘家都是能快閃就快閃,基本上多數時間都是住黑貓家。
如果說住我家很悲慘,住黑貓家完全就像是在天堂。
– – –
記得數年前重回德國,不是求學而是度蜜月;有趟從國王湖搭火車回慕尼黑途中,火車上人實在太多,我跟黑貓只好分開坐,隔壁的乘客跟我聊天,聊到了養小孩的話題,我說:「聽說養小孩非常辛苦,想到會覺得有點害怕。」她說:「很辛苦沒錯,但是如果你有一個大家庭、爺爺奶奶幫忙的話,就會容易許多,我們這裡都是這樣的。」
人生不公平的地方在於,原生家庭給的資源/援助,不是只改變一個人的青春期、求學期,而是連成家立業後、對精神健康都還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當然,也是有強者即使沒有後援也活得好好的。(跪)
(本文完)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下方幫我按 5 次Like、也歡迎留言給我,謝謝你行動上的支持!